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解读
2022年长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长乐区统计局 2023-07-26 10:48 浏览量:

一、综 合

地区生产总值。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8.08亿元,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10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717.91亿元,增长4.3%,其中建筑业增加值58.87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424.07亿元,增长4.6%。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0.2、2.6、1.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6.25:58.94:34.81,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保持稳定,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升1.3个百分点,全区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0195元,增长3.1%。 

财政收入。2022年,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96.22亿元,同口径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05亿元,同口径增长13.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8.08亿元,增长5.6%。 

二、农业 

农业生产。2022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81亿元,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31.62亿元,增长7.4%;林业产值0.13亿元,增长1.0%;牧业产值11.23亿元,增长5.6%;渔业产值86.87亿元,增长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96亿元,增长4.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7.77亿元,粮食播种总面积17.36万亩,产量7.08万吨。 

主要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水产品总产量20.33万吨,增长1.1%,其中:海水品产量8.77万吨,下降26.2%;淡水品产量11.57万吨,增长40.4%。牛奶产量0.07万吨,增长7.8 %;肉类产量2.21万吨,增长3.2%;禽蛋产量1.76万吨,增长2.9%;蔬菜产量73.41万吨,增长6.6%。年末生猪存栏10.65万头;生猪出栏21.06万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2022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42.55亿元,现价增长3.6%。按企业规模分 :大型工业1941.69亿元,增长6.5%;中型工业807.64亿元,增长0.9%;小型工业876.28亿元,增长0.1%;微型工业16.94亿元,下降8.6%。按行业分:食品饮料加工业179.68亿元,增长13.7%;纺织业2573.09亿元,增长7.7%;羽绒加工及制品业50.19亿元,增长17%;冶金业352.07亿元,下降13.3%;机械工业72.13亿元,增长14.1%;电力生产供应业60.72亿元,增长28.1%。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6.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3%。 

建筑业。2022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28 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2.38亿元,增长14.1%。实现增加值58.87亿元,增长15.3%;实现利润总额5.6亿元;实现税金总额6.5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3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22年,全区入库统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5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2%。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1.9%,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6.5%。全区民间投资增长24.3%。 

2022年,全区完成房地产投资331.13亿元,增长47.3%。按构成分:建安投资148.18亿元,下降0.3%;土地购置费171.63亿元,增长145.4%。按工程用途分:住宅投资241.74亿元,增长53%;办公楼投资14.29亿元,下降3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6.33亿元,增长96.8%。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06.86万平方米,增长0.5%,其中:住宅下降5.6%,销售额增长0.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增长趋缓。2022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19亿元,增长5.7%。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95亿元,增长8.2%;限上批发业销售额1894.58亿元,增长19.1%;限上零售业销售额80.44亿元,增长21.7%;限上住宿业销售额13.2亿元,增长0.1%;限上餐饮业销售额12.97亿元,增长1.8%。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22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685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42.6%;进出口总值完成250.8亿元,下降12.2%。其中,出口完成122.6亿元,增长46.6%;进口完成128.2亿元,下降36.5%。完成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601亿元,下降1.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2022年,全区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0.3亿元,增长3.5%。客运周转量44900万人公里,增长31.2%,其中:陆运44830万人公里,增长31.8%;水运70万人公里,下降65.7%。货运周转量141506万吨公里,增长23.7%,其中:陆运84206万吨公里,下降6.3%;水运57300万吨公里,增长133.1%。空港旅客吞吐量573.94万人次,下降36.5%;空港货邮吞吐量9.18万吨,下降39.9%。 

邮电业务平稳发展。2021年,全区邮电、移动机构单位36个,共有电话5.92万部;移动电话66.55万部,其中天翼19.02万部。全区邮路总长度349公里、农村投递路线1923公里、邮政储蓄年末余额56.66亿元。完成电信邮政移动业务总收入7.88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26亿元;移动业务总量3.98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64亿元。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438.65万人次,下降12.3%,旅游总收入38.25亿元,下降14.6%。至年底,有A级景区9家,其中AAAA级景区1家,AAA级景区4家,AA级景区4家。有四星级旅游饭店1家、三星级旅游饭店2家。 

八、金融 

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2022年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不含保险和证券机构)22家。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29.25亿元,比年初增长15.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6.72亿元,比年初增长15.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482.18亿元,比年初增长5.2%,其中:企业贷款增长8%,个人贷款增长2%。 

九、教育和科学事业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我区2022年教育民生补短板、为民办实事等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2个,建筑总面积47.3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9.7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2.1亿元,完成率110.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773人,在校生4639人,毕业生1125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46人,在校生284人,毕业生76人。全区共有126所公办中小学校,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学28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93所。普通中学在校生37974人,增长4.1%;招生12791人,增长0.6%;毕业生11142人,增加4.9%。小学在校生56843人,增长0.2%;招生8878人,下降6.2%;毕业生8854人,下降1.5%。全区幼儿园(含小学附设学前班)130所,在园生23594人,入园率达99.0%,增长0.02%。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73人。 

科技创新驱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新增省“独角兽”“未来独角兽”“瞪羚”企业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6家、“专精特新”企业4家,入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9个、省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4个、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点项目4个。开展“扬帆计划”“好年华 聚福州”等引才工作,选派科技特派员191名,引进博士、硕士238名,累计吸引5000多名数字经济产业人才来航就业创业。 

产业支撑更加有力。落实“强产业稳增长”“榕升计划”“榕腾计划”等专项行动,聚焦13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实施园区标准化建设、产业链链长制,89个“数字·绿色”技改项目完成投资91亿元,创建纺织化纤、钢铁冶金等传统行业二级解析节点标准。入选全国重点培育纺织服装百家品牌7家、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11家,大东海实业、恒申集团、永荣控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新入驻企业144家,入选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创新企业7家,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20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天妃灵应之记碑列入全国名碑名刻文物名录预备名单,高楼米线列入省级非遗项目,新编创作长乐十一状元折子戏闽剧、陈振龙引进番薯文化故事;三馆三中心主体建成,建设提升“福”文化主题公园8个,飞思农庄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区融媒体中心入围全省优秀县级融媒体中心30强,营前长安村入选省新时代巾帼志愿服务“十大最美社区”。全年组织“我们的节日““百姓舞台”等系列文艺活动60场。提升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家。区图书馆入馆200711人次,新增13个图书流通点,图书流通量327603册次。区博物馆参观75308人次。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22年,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465所,其中区直卫生单位6家,区直医疗机构4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所,乡镇卫生院1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所、医务室(卫生站)、门诊部、诊所共429所,民营医院6所,急救中心1所,区医院拘留所卫生所1所。全区公立医疗机构职工总数3492名,其中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749名。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实施2022年全民健身工程,全年开展田径、游泳、篮球等30个全民健身项目。组队参加福州传统龙舟邀请赛获得冠军;组队代表福州参加第十七届省运会龙舟比赛,获得4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的历史最好成绩。投入298.4万元新建更新50条健身路径、新建1个智能健身驿站以及1个室外网球场;投入600万元建成南山、滨海新城2个智慧体育公园;投入250万元建成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游泳池。强化后备体育人才培养,向上级体校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16人,组队参加省市比赛,获得福州市少儿篮球锦标赛男子组冠军,女子组亚军。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整治散乱污企业(场所)185家。全面推行“林长制”,设立林长272名,植树造林1215亩,改造提升松林6882亩,新建省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1个、森林村庄3个,建成五显鼻至大鹤林场北侧沿海防护林带。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河长日”,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682个,清淤河道15.7公里。东湖污水提升泵站建成投用。建成垃圾分类屋365个,生活垃圾日处理规模超1500吨。完成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4处。 

十二、民生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77.08万人,其中:0—17岁的人口占19.9%;18—34岁的人口占20.3%;35—59岁的人口占4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9.7%。全区常住人口81.2万人,人口出生率6.2‰,死亡率6.1‰,自然增长率0.1‰,城镇化率63.34%。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36元,增长4.9%;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657万元,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421元,增长4.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047元,增长4.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51元,增长5.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834元,增长4.4%。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3%。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全年区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72.2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5%。城镇新增就业6800人,再就业866人。86个民生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22.4亿元,22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投资10.2亿元。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达100%,建成23个长者食堂,提升24个农村幸福院,为1.5万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救助力量增强,区慈善总会等社团组织累计发放救助金4300万元,受益群众6.7万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