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年度计划
(文字解读)长乐区“十四五”规划纲要
来源:长乐区 2021-09-02 09:51 浏览量: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传承弘扬“3820”工程战略思想精髓,高标准建设滨海新城,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省会现代化国际城市海滨城区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长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建设福州新城区、副中心,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重要窗口,争当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具有重大意义。

  《长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长乐区委关于制定长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战略部署,主要阐明区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十三五”发展成就 

  综合实力跨越提升 

  l 地区生产总值连跨5个百亿台阶,顺利突破千亿大关

  l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万元

  l 2020年位列全国百强新城区第40位

  滨海新城从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l 编制形成滨海新城“1+55+1”规划体系

  l 五批265个重点项目高质量推进

  l 初步构建大数据、健康医疗、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l 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l 一座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宜居宜业的福州城市副中心初见雏形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l 纺织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0亿元

  l 钢铁冶金、高端装备、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l 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区第55位

  l 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50%

  l 物流、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

  城乡区域协调性增强 

  l 城市空间不断优化,全域发展格局加快演变

  l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0.3平方公里,比2015年增长4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

  l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l 圆满完成“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工作,成立区教育发展促进会,新建扩建天津大学国际校区等38所学校

  l 新建扩建医院项目11个,三甲医院实现零的突破,每千人床位数增长47.4%,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升至92.7%,获评“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l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社会总体和谐安定,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省级文明城区等称号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l 全省率先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l 空气质量位居全市前列

  l 完成造林绿化4万亩,林地保有量达42.8万亩

  l 闽江河口湿地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最佳实践案例向全球推介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l 累计实施991项改革举措,打造了移风易俗、“乐和解”平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等一批特色亮点

  l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省率先建成运行“区块链+惠民资金网”“区块链+公证平台”,“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占比达99.64%

  l 对台交流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持续拓展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我区将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建成省会现代化国际城市海滨城区,现代化国际城市重要窗口作用全面提升。

  届时长乐经济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再上新的大台阶,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达成创新之区、品质之城整体目标,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动能全面迸发;产业结构全面优化,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建成具有长乐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长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水平达到省市乃至全国前列;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健康长乐,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全域发展的方方面面,美丽长乐基本建成;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上走在全省前列;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居民收入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市更新取得实效,人的发展更加全面,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落实“3820”工程思想精髓,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融入福州都市圈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高标准建设滨海新城推动全域滨海发展,建设福州新城区、副中心,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重要窗口,争当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乐篇章。 

  发展定位 

  l 省会中心城市与福州都市圈新引擎

  l “五港”联动枢纽门户与双循环重要节点

  l 数字引领创新发展新高地

  l 城乡福祉共享发展区

  l 高颜值海滨山水长乐

  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增速保持全市领先地位,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1500亿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广泛赋能、新型材料产业持续壮大,形成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稳步增长,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60%,打造全省数字场景应用“第一区”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政务环境、营商环境取得实质性、系统性优化,市场主体更加活跃。海丝核心区“五港”联动枢纽门户与双循环重要节点加快建设,对外开放优势进一步彰显。对台各领域融合持续深化,对台先行示范作用更加凸显,两岸融合发展达到更高层次。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更具时代内涵,科技创新与文化生产要素组合更加优化,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长乐特色文化品牌更具影响力,现代化国际城市文化培育发展,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生态文明实现新进步。以先行示范标准向碳达峰、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生态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构建“显山、露水、透绿、亲海”生态格局,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新增建设用地集约高效,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高颜值海滨山水长乐加快建设。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与福州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民生领域短板加快补齐,学前教育普惠学额覆盖率保持在88%以上,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6.3张,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平均预期寿命达81岁,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城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适应新区新城建设、城乡融合、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法治长乐更加健全,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城市能级实现新蝶变推动洞江湖、东湖、闽江口三区融合多极发展,滨海新城核心区范围扩大到40.1平方公里,国际航空城高质量建设,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城市功能品质、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全面提升,“五港”齐聚枢纽门户功能增强,产业集聚和人气集聚加速,打造成为产业高端、生态绿色、幸福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城市重要窗口。

  十四五”十大重点任务 

  1、构筑区域发展新格局 

  因应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态势,围绕联动主城区打造省会中心城市与福州都市圈新引擎,构建“一核三区全域滨海”格局,在更大空间、更高层级、更宽领域推动形成融入融合联动发展格局。

  l 打造省会中心城市与福州都市圈新引擎:强化与福州主城区协同发展,带动福州新区发展,促进福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l 构建“一核三区全域滨海”格局:滨海新城带动,洞江湖融合发展区、闽江口融合发展区、东湖融合发展区“三区”融合发展

  l 强化融合联动发展:江海联动,城乡融合,“三生”融合,城产港人融合

  2、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积极融入国内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增强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更高水平拓展供给需求潜力,激发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l 打造双循环重要节点:建设“五港”联动枢纽门户,提升供给能力,挖掘需求潜力

  l 增强创新动力:强化创新平台载体支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速创新要素集聚,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l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加快信用长乐建设

  l 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对外合作空间,深化对台交流合作,加强港澳侨合作

  3、建设数字引领先行区 

  坚持数字引领,融入“数字福州”,加快构建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打造全省数字场景应用“第一区”,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数字引领先行区,打响“数字福州”国际品牌。

  l 增强数字基础服务能力:加快5G网络布局,建设高水平数据中心,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l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进产业数字化创新转型

  l 打造数字场景应用第一区: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数字+城区治理,升级数字化公共服务

  4、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挥数字经济引领和数字赋能作用,围绕产业质量效益提升,持续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打造功能性新材料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质量优、效率高、动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l 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促进优势产业高端发展,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l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l 加快园区载体建设: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高标准建设东湖“三创园”,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5、加快滨海新城建设带动全域滨海 

  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以高质量建设滨海新城和国际航空城为引擎,推动三大融合发展区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转型,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海滨城区。

  l 高质量建设滨海新城:持续深化产城融合,打造国际航空城,着力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l 推进全域城市化发展: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闽江口融合发展区发展

  l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构建内联外通城市交通体系,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健全水利设施体系,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6、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围绕全域城市化,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和引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有序推进城乡经济融合、社会融合、人口融合、空间融合和生态环境融合,开创长乐城乡融合新局面。

  l 优化特色现代农业:培育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业品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l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l 推进乡村城市化转型: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

  l 强化协作与帮扶:强化山海协作,加强对口帮扶

  7、培育现代化国际城市文化 

  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深入挖掘吴航历史人文魅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文化,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

  l 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提升城区形象和文化内涵,提升社会文明和市民素养

  l 大力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完善公共文体服务设施,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保护挖掘历史文化遗产

  l 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创意产业竞争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8、打造高颜值海滨山水长乐 

  积极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擦亮海滨山水生态底色,打造高颜值海滨山水长乐。

  l 构筑生态安全格局:强化主体功能布局,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构建生态绿地网络

  l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水污染防治,着力土壤环境保护,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l 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全面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l 塑造美丽长乐风貌:打造串珠式城市公园,构筑城市绿道网络,营造滨江滨海特色景观

  9、厚植人力资本与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城市人口集聚,促进人口质量与数量双提升,扎实推进民生补短板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打造幸福长乐。

  l 加快城市人口集聚:打造落户最优环境,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社会保障支撑,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l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突出政策引领,注重引才聚才,强化服务保障

  l 增加居民收入:实施四大群体增收计划,拓宽四类增收渠道

  l 加快教育强区建设: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全面优化教育发展生态

  l 推进健康长乐建设:优化基本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能,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建设老有颐养的养老体系

  10、加快社会治理现代化 

  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融入全国(福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创新型政府,推进法治强区,建设安全韧性城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形成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重要窗口相匹配的社会治理格局。

  l 推进法治强区:严格依法行政,保证公正司法,建设法治社会

  l 建设安全韧性城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深化军民融合

  l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加强社区治理创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