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华侨陈振龙:冒险引进番薯为哪般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30日 14:15 信息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    
分享到:

  福建福州乌石山有座“先薯亭”,历史悠久,为道光年间福州藏书家何则贤所建造,而建造此亭,正是为了纪念福州著名的商人陈振龙。

 

福州乌山“先薯亭”

 

  亭中洋洋洒洒,用刻刀镌刻了一篇文章,“抚令其速觅地育之,经四月功成。抚遂令各地循法广种之,果丰,旱饥大解,士民皆欢。甲午、乙未连遇饥荒,他谷皆歉。惟薯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详细讲述了陈振龙的壮举。

 

 

福州乌山“先薯亭记” 

 

  陈振龙何许人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出的杂交水稻养活了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彻底解决了我国为粮食而发愁的问题。而早在明朝,也有一人以解决百姓温饱为己任,冒死从菲律宾带回一根藤条,很好地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养活了中国上亿百姓,堪称是古代版的袁隆平。

  他就是陈振龙。

 

  

陈振龙 

 

  陈振龙,福州长乐县青桥村人(今长乐区鹤上镇青桥村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自幼饱读经书,年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

 

 

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青桥村“陈振龙出生地”

 

  陈振龙发现吕宋岛种植的主要粮食和中国有很大不同,称为“朱薯”,可生吃也可熟食,容易种植。他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朱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联想到家乡“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若把朱薯引种乡土,将是一件造福万民的大好事。于是,陈振龙潜心学会了朱薯种植之法,等待时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50岁的陈振龙不顾当地西班牙殖民政府不准带朱薯出境的禁令,冒着被杀的危险,花巨资购得几尺薯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另有“编入藤篮”、“封装于竹筒中”等说法),藏匿于船中,经七昼夜航行,终于将薯种带回故乡福州。

 

 

番薯图 

 

  这一年大旱,五谷歉收,福建巡抚金学曾为此大伤脑筋。陈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献薯藤种法禀帖》,汇报其父带回薯藤的经过,并说明吕宋种植朱薯之利,建议试种朱薯以解粮荒。

  金学曾对陈振龙涉险带种而归的义举大为称赞,命其觅地试种。陈振龙父子依照土人传授种植之法,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7月份种下去,4个月后启土开掘,朱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陈经纶再上《献番薯禀帖》,称朱薯适合东西南北种植,恳切请求金学曾“乞广生民计,通饬各属效文栽种,以裕民食”。金学曾采纳建议,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因为朱薯来自于“番国”,故被称为番薯,陈振龙的善举,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番薯也成为了老百姓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

 

  

《金薯传习录》 

 

  陈振龙的后代子孙“克承世业”,一直致力于将番薯引种、推广到全国各地,功绩卓著。陈振龙的曾孙陈以柱在浙江省鄞县试种番薯,把番薯从闽中推广种植到长江流域。乾隆年间,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把番薯引种到山东,在北方各地推广。他不仅赠送薯种和传授技法,还四处自费张贴招贴,动员百姓种植番薯。汇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甘薯专著《金薯传习录》,该书保存了番薯从国外引种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历史资料,是宝贵的农业科学史文献。陈世元的三个儿子陈云、陈燮、陈树继承父志,利用在各地经商的机会,将番薯推广种植到了河南、河北、北京一带。

  陈振龙家族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农作物推广世家。陈振龙一家七代不仅积极致力于番薯的引种、推广,还将种薯技术传授亲戚朋友,把番薯推广到更多的地方。陈以柱将薯种与种植技法传授给莆田人徐缓携往江浙传植,陈世元携同好友余瑞元、刘曦到山东传种。据四川地方的方志记载,当地的番薯是由陈世元的朋友引种、推广的。

 

 

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青桥村“陈振龙纪念亭” 

 

  陈振龙及其子孙虽出身布衣,商贾为业,却一心情系民生,花费了七代人的钱财和心血,引种、推广种植番薯,终有所成,泽被苍生,为后人纪念。

  晚明史学家何乔远曾作《金薯颂》称赞陈振龙引种之功。清代中期,百姓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主祀金学曾,配享陈振龙、陈经纶、陈世元。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赋词颂扬陈振龙“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陈振龙的家乡长乐区鹤上镇青桥村建起了陈振龙纪念亭、陈振龙纪念馆,以此来纪念和弘扬陈振龙的爱民之心。

 

  文字来源丨福州晚报、网络

  图片来源丨陈铭清、网络

  供稿丨福州市纪委监委 福州市长乐区纪委监委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